|
#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#图文/积善成德在传统文化艺术界,艺术家们总是把“德”字放在第一位。武术界也不例外。对初学者,“学艺先学礼,习武先习德”。杨家传统拳有“十不教”的门规,主要是防止传到歹人之手,祸害乡里;也希望后人恪守规矩,做个好人。抱拳礼“严师出高徒”,武术不能哄着玩。武师大都有“脾气”,有的苛刻,有的甚至不可理喻,其实都是良苦用心。目的是为了考验弟子的品行,磨炼弟子的心性,提高弟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,也是教育弟子珍惜来之不易的武功。武术冠军戈春燕杨露禅三下陈家沟的武林佳话,就是“尊师重道”、“以武成人”的典范。一下陈家沟,杨露禅六年苦学。旧社会有“穷文富武”之说,学拳不能白学,需交学费。杨露禅也不例外。当年时兴以武养家,“教你一套拳,给你一碗饭。”小杨露禅也许不知道武林约定俗成的规矩。这六年仅仅是从师学艺的第一阶段:在师父家里学习本门的基本功夫。师父看你可以了,就出徒,也叫“出师”(吴图南用了八年)。第二阶段就是“下山”:步入江湖闯荡,与高手切磋试艺。往往是胜了的,得意忘形,输了的,方知人上有人,虛下心来。这时师父会把你叫回来,进行“回炉”,进行高深层次的修炼,把内在的功夫教给你。一些人坚持不到这一阶段,认为师父也不过就那两下子,放弃了。杨露禅被同乡武者戏弄,自知技不如人,便二下陈家沟,又学六年。这次是学到真功夫了。到京城谋生,和武禹襄切磋拳艺,同乡提醒他,师父可能留一手。也许是想多了。杨露禅不是凡人。他毫不犹豫地三下陈家沟。杨露禅锲而不舍的执着和礼数到位,打动了师父。河南陈家沟遗址这天下午,风和日丽,天高气爽。杨露禅按照师父的要求兴冲冲准时赶到武场。可是,等呀等,始终不见师父的身影。听说师父在休息,杨露禅耐心等待,不敢打扰。几个时辰之后,童子来报:师父午睡刚起,时间不早了,让你先回去,明天再来吧。于是,杨露禅悄悄地返回去了。第二天杨露禅依旧按时到场,童子告诉他,师父应邀出门了。他又扑了个空。其实这就是师父给他上的第一课:考验。杨露禅学拳第三天杨露禅准时到达武场。见师父早已端坐在场地中央,品茶等他。“杨露禅连忙上前向师父施礼。“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”。他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。这次师父把所有的太极精华绝技,一古脑儿地传授给了自己的爱徒……三下陈家沟,前后18年艰苦磨炼,杨露禅终于“修成正果”。师父欣慰地告诉他,你已无人能敌了!打遍京城无敌手不出师父所料,出山不久,“杨无敌”名扬京津大地,传遍大江南北。当朝光绪帝师父翁同龢夸他:“杨进退神速,虚实莫测,身似猿猴,手如运球,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。”亲题对联:“手捧太极震环宇,胸怀绝技压群雄”。当时武林传人杨季子赋诗云:“谁料豫南陈家拳,却赖豫北杨家传。”杨露禅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打破“忌拳”的人。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在今天广泛传播,还是杨露禅的功劳。河北永年在京期间,杨露禅广交武林豪杰。他摒弃门户之见,以武会友,和八卦掌宗师董海川打成平手,义结金兰。切磋“德有多高,艺有多高”——太极拳内外兼修、德艺双修“德”字里面能有太极。杨露禅三下陈家沟对今日太极人也颇有启迪。所以,名师是一盏明灯,高徒是天之骄子。感悟:太极拳招式可授,但其中的意境、神韵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,需要名师指点,言传身教。 |
|